但是,一纸反倾销诉状,让中国光棒产业面临的困境浮出了水面。今年3月,应国内光纤厂商申请,中国商务部发起了对原产于日本和美国的进口光棒反倾销调查。根据公开的文件,2010年~2013年,国内厂商的光棒产能与产量均大幅上涨,但开工率连年下滑,2013年开工率已经降到77%。三家国内领先光纤厂商光棒的税前利润率最高只有8.59%,最低只有2%,大大低于同期国内光纤平均10%左右的税前利润率。
毛谦认为,“7:2:1”事实上反映的是国际光纤巨头的利润分配,国内光棒产业并不符合这个比例。“反倾销如成立,将会对进口光棒价格上加以限制。但关键在于,中国光棒企业很多控制权都掌握在外资手里,国内厂商除少数能自产制棒拉丝设备外,大部分依赖进口。在制棒的主要原材料、气体、涂料等方面国内厂商大部分依赖进口,检测仪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中国材料产业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国内光棒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此外,国内厂商在制棒合格率、生产成本、拉丝效率等方面整体来看,仍然远远落后国外巨头,导致不少厂商光棒生产成本甚至高于进口价格而不能与抗,开工率低下,盈利能力不强。
据C114了解,包括合资和外商独资公司在内,中国已经有9家厂商具备制棒能力,同时仍然有不少厂商在上马光棒项目。统计各家产能,2014年已经能完全满足光纤拉丝需求,这意味着国产光棒产能也将开始过剩。同时,由于无法掌握光棒利润,国内厂商在国际市场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将会十分困难。
出路在何方?
2013年,光纤光缆厂商凯乐科技上市13年来首度融资,计划募资7亿元投建年产300吨光棒项目,在今年初忽然喊停,终止了这一融资方案。该公司解释称,光棒在2012年还是卖方市场,利润率高达70%,但近两年随着国内厂商切入,眼下市场已接近饱和,利润率下滑,而项目投产需要3年时间,盈利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毛谦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光棒产业就是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一些厂商看到别家有自己也要有,而没有看到产能开始过剩的现状。决策者需要理性考虑,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在高度市场化的光纤行业,技术门槛下降和投资过热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只能是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机制来校正。凯乐科技此举,也将促使陷入“光棒围城”的厂商反思,如何走出这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