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三大战略失误导致爱立信CEO离职

C114 老解 中字

  7月25日,通信业巨头爱立信公司董事会宣布,卫翰思(Hans Vestberg)卸任公司总裁兼CEO和董事会成员职务,且立即生效。爱立信公司董事会在任命原CFO扬·弗里克哈默代理CEO一职的同时也宣布开始物色新的CEO人选。

  卫翰思离职卸任CEO在通信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是事发突然,不久前的4月份卫翰思刚刚主导完成了一系列的组织和结构调整,将业务重组为“5+1”结构并对高管团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新的全球领导团队在7月1日就任现职不足一个月时间其领头人就被撤换,显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二是时机微妙,7月19日爱立信公布了糟糕的二季度财报后引起市场上有关思科将收购爱立信的传闻,7月22日卫翰思刚刚公开声明表示爱立信与思科的全面合并“完全不可能”后的第三天即遭解职,时间上的巧合不能不引发遐想。

  因此,笔者认为卫翰思离职卸任CEO对于爱立信公司而言或许并不仅仅是一次人事变更那么简单,其背后的原因与后续的发展非常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

  首先从财报数据来看卫翰思执掌爱立信6年间的经营业绩.

  卫翰思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就任爱立信CEO,到2016年为止共发布过6次年报,从这6份年报披露的公司财务数据来看,在卫翰思执掌爱立信的6年多时间里,其创造的业绩实在是差强人意:销售收入在6年间仅增长了20%,且始终在2000亿到2500亿瑞典克朗(约300亿美元)间徘徊,而运营利润率则一直低于10%。

  虽然卫翰思在为其业绩做解释的时候总是强调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及运营商市场疲软的客观原因,但反观其在电信领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华为,同样市场环境下公司销售收入却在六年间从1825亿增长到3950亿人民币(约608亿美元),营收规模壮大了近1.2倍,且运营利润率始终保持在12%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在两者业务重合的运营商业务领域,全球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称号也在2014年实现了易主,爱立信第一次被华为超越,并在第二年被拉开了50多亿美元的差距。

  即使与其欧洲近邻诺基亚相比,爱立信虽然在收入规模上还持续保持着优势,但一直转型求变的诺基亚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取得了行业最高的经营利润率(13%),并且诺基亚在2015年底完成对阿尔卡特-朗讯的并购整合之后,其销售收入规模也达到了300亿美元的量级并随时可能超越爱立信。

  因此,在爱立信公布2016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1%、运营利润率仅实现5.1%的糟糕季报之后,就传出了爱立信两大主要股东希望撤换卫翰思的消息,也足可证明董事会已经对卫翰思的执政业绩失去了耐心,对其领导能力失去了信心。

  其次,研究卫翰思执掌爱立信六年间的经营表现,可以发现在其任内爱立信出现了三大战略失误:

  其一,以不变应万变的守成者心态。

  纵观卫翰思自2010年上台后数年间后为爱立信制定的发展战略,虽然每年均略有调整,但基于全球市场份额规模围绕着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做大网络业务、服务业务和支撑方案业务是其不变的重点和主线。

  诚然爱立信自2G时代开始就占据着通信设备制造行业领头羊的王座,以30~40%的市场份额和稳固的客户关系为基础引领着行业发展方向和网络技术演进,但市场整体规模受制于运营商总体投资支出水平是包括爱立信在内的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最大的发展瓶颈。

  因此,凭借低成本策略异军突起在全球范围内抢夺市场份额的华为,在获得长足发展并触及增长瓶颈后,转而开始在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的新领域发力,来通过外延式扩张实现持续增长;而规模较小的诺基亚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横向并购同类企业来丰富端到端的产品组合供给、扩大客户基础以实现自身实力的增强和业务规模的跨越式增长。

  反观一直以行业老大自居的爱立信却鲜有大动作,仍然固守着运营商基础网络和服务这种熟了的一亩三分地勤勉刨食,其业务收入规模自然也就陷入了稳健有余而突破不足的滞长状态。

  其二,转型方向判断失误。

  卫翰思执掌爱立信期间当然也在谋求转型,但因为难以摆脱其市场规模足够大的优势诱惑,爱立信的转型也大多局限于在其既有业务范围内做进一步的深耕,如在服务领域向管理服务转型、在网络业务上向软件和支撑系统转型等。

  从其投入力度较大的向管理服务转型的结果来看,爱立信或许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在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空档期,运营商的固定资产投资下降,通信设备商的设备销售业务自然就会放缓,因此为了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爱立信瞄准运营商客户的运营成本支出率先开展了网络代维服务,即将原来由运营商自有人员进行的网络维护工作转包给作为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的爱立信来承担。运营商通过将大量的网络运维人员转移给爱立信实现减员增效和成本节约,而爱立信则获得运营商支付的代维费用来创造更多的销售收入。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