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 “入场”:热身已久的公有云“国家队”

C114中国通信网 中字

略显拥挤的公有云市场上,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玩家。

这个玩家就是紫光集团。

来自多方面的信息显示,紫光集团将会在今天召开的“H3C NAVIGATE 2018 领航者峰会”上,或将宣布进军公有云市场的消息。新业务将会如何开展,由谁来担纲,是否命名为“紫光云”,这些细节,我们尚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确认的是,紫光集团进入公有云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因为紫光集团很清楚,只有做好私有云的玩家,才有可能玩得转公有云;也只有玩得转公有云的玩家,才能在未来混合云的时代有一席之地。在众多的市场玩家中,紫光云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那就是“有技术、懂用户、根正苗红,更值得用户信赖。”

挺进公有云

如今,上云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等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能接受使用云服务。报告指出,已上云的企业中,43%企业将全部业务放在云上,将超半数业务放在云端的企业有70%。

这背后是各大企业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政策、资本和市场教育等因素也推动了云计算应用普及。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怎么上云,上什么云是个大问题。

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相信混合云是发展数字业务的最佳方式。而且有数据进一步表明,混合云让企业IT成本平均减少了24%。因此,90%的被访企业表示,已经或计划使用混合云环境。

可以预测,未来肯定是混合云的世界,而紫光集团需要公有云。

挺进公有云市场,这是紫光集团打造“芯-云-网-端”信息产业生态链的重要一环。目前,紫光集团在芯片,私有云方面都已经走到了国内前列。

在芯片方面,紫光集团已经建立了设计、封装测试与制造的全产业链,旗下的紫光展锐是全球领先的IC设计企业,也斥重资在武汉打造了长江存储。

在云业务方面,紫光集团旗下的新华三集团是国内领先的新IT解决方案领导者,拥有完整的云基础设施产品。紫光集团还成立了紫光云数,在江苏苏州推出了第一个行业云解决方案——苏州工业云,并成立了紫光云引擎公司。

找准定位与突破口

云服务以其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目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巨头争相投资。在美国,亚马逊已经占据超过30%的市场份额,推动其市值不断创出新高,成为仅次于苹果和谷歌的顶尖科技企业。除亚马逊和谷歌外,微软、IBM等传统IT企业也在发力云服务,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

据IDC预测,到2021年,全球云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14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而亚马逊和谷歌等主流厂商,云服务业务年增长率超过40%。国内阿里云增速也高达45%,显示了云服务巨大的发展前景。就在前不久,华为宣布将云服务业务部门升级为二级部门,成为与运营商BG、消费者BG、企业BG并列的四大业务板块之一,做大做强的意图十分明显。

作为公有云的后入者,紫光云凭什么与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展开竞争。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紫光集团具备四大优势。

一是后发优势。对于紫光集团来说,所谓的劣势也正是优势所在。首先,它不需要去培育教育市场,很容易被用户接受;其次,在技术方面,新华三拥有完整的私有云解决方案,提供端到端能力,只有在私有云方面有竞争力,在公有云方面才有可能有竞争力。

二是行业优势。与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阿里、腾讯、京东所不同,紫光集团最大的底气就是差异化优势。新华三深耕企业市场十几年,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

三是身份优势。紫光云背靠紫光集团,而紫光集团有是清华大学旗下的高科技企业,是国企,在央企、政府等很多领域拥有天然的身份认同,在安全性方面独树一帜。

四是资金优势。独特的价值使命和商业模式,使得紫光集团在资本市场上游刃有余。据了解,从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的两年时间内,紫光连续完成三次国际并购和一次外资入股,构建了从“芯”到“云”的信息产业生态系统。2017年上半年,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为其提供了高达1500亿元的投融资支持。

未来,紫光云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更快的赢得市场?那就是依托新华三的科技实力,再找准突破口,不能一拥而上。在笔者看来,紫光云的突破口就在于城市云和行业云。

去年召开的“H3C 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上,新华三对外发布“云筑百城”计划,宣布“新城市运营联盟”成立。在行业云方面,新华三打造政府、教育、医疗等10个行业能力中心,提供“全栈式”云服务。在城市云方面,新华三正在建设100个新城市云,发展100家顶级合作伙伴,带动3000亿元城市云基础设施投资。

与此同时,新华三牵头发起成立“新城市运营”联盟,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打造新城市运营生态,让新城市生活更美好。联盟将会采用平台+生态的新模式,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运营平台,以城市为中心实现产业聚集和产业导入,最终构建完整的体系架构,实现可持续的业务服务交付。而新华三这些资源都能为紫光集团所用,成为紫光云搅动云市场的最佳突破口。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