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农村的老年人用得上4G

C114中国通信网 中字

最近作者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再遥远偏僻的小山村,都开始用二维码扫码支付了》。连同文中的介绍,以及作者自己春节前后走村串乡的感受,现在因为支付和视频正在催生农村的流量和上网需求。在互联网席卷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形势下,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消弥了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年轻人之间的差距,无论到哪里都是低头的手机族。唯一还在互联网浪潮之外的就是农村的老年人,现在上网的大风已经刮到了农村的老年人身上。老年人的上网需求就像开头文章中写到的,主要是支付,另外就是视频。为什么呢?农村到底有没有市场呢?

一、内容APP快速普及催生农村流量需求

现在抖音、快手等APP中的内容已经显示,农村不但消费内容,而且还制造内容,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视频通信的需求就更不用说了。一番询问下来的总体感受,支付方式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个原因,一是都有子女们在背后引导,年轻人买卖东西都想用扫码支付;二是有利息、能赚钱(包括平台补贴、春晚等节目红包互动等),这个因素的诱惑也很大。视频需求更大,现在快手、抖音APP,以及西瓜视频已经风靡全球,完成了中华文化的输出。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也是如此,快手、抖音APP,以及西瓜等视频软件因为内容的丰富多彩,而被农村老年人大量使用。另外,微信作为感情联络工作的作用,在农村也越来越明显。农村的年轻人多数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幼病残等无法外出务工的人群。想念的时候,就打开视频聊天,即使看一眼,也足够抵消所有的思念、不安和疲惫。

自2015年开始国家强力推行的提速降费,为农村铺就了信息高速公路,而且也大幅度降低了流量单价,这就为流量进入农村提供必要条件。现在即将取消流量漫游费,各种不限量套餐更是以各种低价出现在用户面前。另外,运营商自身面临低价竞争的加剧,手机终端制造商也面临增长空间受限的压力。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有相关行业的培育,农村的流量必然暴增。

二、低价高质终端需要下乡

现在4G网络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的乡村,现在缺少的就是低价手机终端的上山下乡,让农村的用户买得起低价高质的4G手机。我随手百度了一下,网络新闻中只有一篇《为啥说红米5A在广大农村地区有很大的前景》是真正介绍适合在农村推广的手机。这款小米联合中国移动推出的定制版手机售价为599元。600的元的价位已经算是低了,但是在农村需要更低的,低到能够直接比拼老年机和功能机,价位大概在299、199甚至于99元。价位虽低,但是摄像头不能少。如在有较大的电池容量就更好了。因为这是农村用户的基本需求,既用来制造内容,也可以用于视频的感情联络。

2017年4G终端出货量已经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下滑,2018年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快。后4G时代,无论是全面屏还是生物指纹锁等新技术和新应用尚不足以催生巨大的换机需求。而且在5G真正到来之前,4G终端出货量继续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为了追求高端市场份额,部分手机品牌开始在外观和硬件上加力,试图推高品位和价格,打造高端手机。这种追求匹配城市消费水平的努力无可厚非,但是在农村这样的手机难有市场。未来的2年内,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新农村建设,未来2年内,农村市场购买力将进一步提高。而且随着中高端市场的进一步饱和,以及硬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降价,手机厂商会不会向2G和3G时代那样来一轮低价高质4G手机的上山下乡呢?我认为,农村有这样需求,也有这样的市场容量,手机厂商迟早会关注到。

三、量大价低的“家园卡”需要流量

中国移动曾经推出了定位农村和乡镇的“家园卡”。其主要特点就是,套餐费用较低,还包含赠送的通话时长,在限制特点区域内的通话便宜,离开该区域后执行较高的语音单价。这样的打点式套餐,既赢得了农村市场,也有效防止了低价卡扰乱城市高端市场。用户得了实惠,运营商获得了用户,一举两得。4G大规模推开之后,以中国移动为例,所有的套餐都改变为“飞享”系列,主推流量。曾经的“家园卡”成了历史。

现在大视频+大流量已经成为潮流,三大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广不限量套餐。7月1日取消漫游费后,曾经的地域藩篱已经被打破,城市的高价卡在农村很难生存,而农村的低价卡全国范围内串货的可能性又非常高。为了能够“相安无事”,因此,重新推出适合农村的“家园卡”已经成为可能。这种“家园卡”可以限定在某个县域内使用不限量套餐,离开限定区域后必须使用高价的通用流量。而且,未来随着全国不限量套餐的全面应用,“家园卡”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防守策略。毕竟农村老年人离开常年生活范围的机会非常小。用较低的成本锁定农村用户,而且还不扰乱其他市场,“家园卡”是个不错选择。

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通信行业各相关方能够为此作出行业特殊的贡献,让群众切实受益,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杜建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