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紧握移动芯片和5G的突围机会

镁客网 中字

当大家都在遗憾摩尔定律失效时,全球的集成电路在2018年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重大市场案例频出,让国内国际市场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考验。

在本次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数据与技术局指导,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主办的AIIA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上,紫光集团执行副总裁,张江实验室微电子院院长楚庆将发表主题演讲,通过几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小故事,透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变局和突破。

活动前夕,镁客网独家采访了楚庆。他告诉我们,小故事的背后其实都是涉及整个信息产业的大事,这些事情的发生是新世界的开始,也可能是旧世界的崩塌。

存储芯片的突破,填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空白

谈及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总有很多人会痛心疾首,感慨为什么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一直落后?为什么集成电路需要国家用大量外汇进口?

从1906年第一个电子管的诞生,其后经历了晶体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英特尔提出的摩尔定律一直在应验,而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也一直遥遥领先。

相较之下,国内从1965年的起步并不晚,只是伴随着一些主客观的历史因素,在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上,一点点被抛在了身后。

朱贻玮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中提到,“从1965年多家研究所研制出集成电路样品,经过上世纪70年代初步形成工业生产,南北以上无19厂和878厂为代表,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贵州、甘肃等省市建起一批集成电路厂,在计划经济年代自力更生地生产一大批小规模集成电路,但产量不大,在1978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受到进口电路和走私电路的冲击,大多数企业前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始于1988年的紫光,无疑是当下国内乃至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的佼佼者。最近,紫光在南京召开了“2018中国芯片发展高峰论坛”,并且对外公布了两个新品牌:移动芯片“虎贲”和物联网芯片“春藤”。

同时,紫光也宣布,中国已有第一支采用自己自主研发芯片所生产的U盘。这意味着紫光深耕多年的存储芯片走到了最关键的转折期。

在访谈中,楚庆特别强调,存储被称之为信息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其未来增长的空间很大。现在,紫光往前走了一小步,这也是中国产业的一大步,填补了国内存储芯片自研的空白。

众所周知,过去存储芯片市场在国内的自制率几乎为零,基本靠进口。然而存储产业却是关乎国家半导体产业以及信息安全的关键,所以紫光这次技术突破的关键性可想而知。

据了解,紫光旗下的长江存储投入3D NAND研发近四年时间,今年32层芯片进入生产,目前已经获得了第一个闪存芯片订单,用于生产8GB容量的SD存储卡,订单规模为一万套32层3D NAND闪存芯片。(此处的3D NAND指的是通过将原本平铺的储存单元堆叠起来,形成多层结构提供容量,使原本只有1层的储存单元,堆叠成64层甚至更多。)同时,紫光将会在明年量产64层128G的存储器,并同步研发128层256G的存储器。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