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转换器如何分类?主要有哪些类别?

飞畅科技
关注

工业通信采用的通信接口各不相同,需要多个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而常用的工控设备通信口有RS-232、RS-485、CAN和网络,由于各种通信结构的协议不兼容,使得异构网络之间的操作和信息交换难以进行,通过多协议转换器可以将不同接口设备组网,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基于多种通信口和各种协议,形成种类繁多的协议转换器。主要类别有E1/以太网协议转换器、RS-232/485/422/CAN转换器/RS-232/485/CAN转换器等。接下来想要了解的朋友就跟随飞畅科技的小编一起来详细看看吧!

E1/以太网协议转换器:

现有的基于E1和以太网的协议转换器主要分为E1/以太网系列和E1/V.35系列。利用E1链路来传输以太网数据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E1与以太网的数据传输协议标准不一样,它们之间需要使用协议转换器来完成数据的转换。已经存在的E1/以太网协议转换器在转换数据时都是以整条E1的传输能力为基础l。

它将以太网信号或V.35信号转换为E1信号,以E1信号形式在同步/准同步数字网上进行长距离传输。主要目的是为了延长以太网信号和V.35信号的传输距离,是一种网络接入设备。

协议网关通常在使用不同协议的网络区域间做协议转换。这一转换过程可以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2层、第3层或2、3层之间。但是有两种协议网关不提供转换的功能:安全网关和管道。由于两个互连的网络区域的逻辑差异,安全网关是两个技术上相似的网络区域间的必要中介。如私有广域网和公有的因特网。

协议转换器是怎么分类的?主要有哪些类别?

RS-232/485/CAN转换器:

基于集中串口和不同协议的联合,主要有RS-232串口到2M转换器,RS-485/422串口到2MG.703转换器,RS-232到2ME1的转换器,CAN转232、485转换器、USB TO RS-232/485/422转换器等。

具有串行通信能力的设备仍然在控制领域、通信领域大面积使用,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多,应用功能复杂程度的提高,传统的串行通信网络的缺点越来越明显,而采用RS232/CAN智能转换器,升级、改造或重新构建既有通信或控制网络,能够很方便地实现RS232设备多点组网、远程通信,特别是在不需要更改原有RS232通信软件的情况下,用户可直接嵌入原有的应用领域,使系统设计达到更先进的水平,在系统功能和性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减少了重复投资和系统更新换代造成的浪费。

USB-RS232接口转换器首要的功能是实现两种总线的协议转换。主机端可以使用新的USB总线协议,向外发送数据,转换器内部将数据格式转变为 RS232 串行信号,再发送到设备。设备回送主机的数据,则经转换器转变为 USB 协议数据。

USB-RS232 接口转换器在对所流经的数据进行协议转换时,可以增加特别的功能。

1、由于 USB 总线的速度比 RS232 接口快很多,可以在接口转换器上设计数据缓冲区,以协调两总线的速度差。

2、RS232 接口有一些变种,如 RS485、RS422接口,接口转换器中可以设计 RS232-RS485 或是 RS232-RS422 接口转换器,简化整个系统的通信接口转换。

3、接口转换器在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时,可以设计加密、解密算法,对流经的数据进行处理,提高系统的数据保密性。

基于现场总线的协议转换器:

基于现场总线的研究,发现多种总线标准的竞争与共存在客观上在应用上造成了不便。

CAN总线协议和Modbus协议的结合,通过引用 Modbus 协议代替原自定义串口协议,将通信任务按读、写进行归纳分类,再用 Modbus 协议定义的标准功能码简化通信流程,提高效率,同时也使系统具备开放性,能方便的结成网络。Modbus协议是主从协议,而CAN总线协议是多主对等协议,这也就决定了所设计的协议转换器在Modbus网络中作为从站,而在CAN网络中作为发送优先级最高的节点。

Modbus和CAN协议转换原理:在DSP的RAM中划分Modbus报文和CAN报文的存储缓冲区(包含各自的输入和输出缓冲区);协议转换器从Modbus主站收到的报文存入Modbus接收缓冲区,向主站返回应答时从CAN总线的接收缓冲区读取数据打包成Modbus应答报文的格式进行发送;协议转换器从Modbus接收缓冲区获取报文并存入CAN报文发送缓冲区,依据功能码进行发送分析,决定采用单次还是分次发送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存储转发机制,这种机制首先考虑的是通信转换的可靠性,存储转换带来的延时直接导致通信实时性的降低。

好了,关于协议转换器的类别这一块的介绍飞畅科技的小编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你看过之后能对你有所帮助。飞畅科技20年专业从事协议转换器、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光端机、光纤收发器等工业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欢迎了解更多。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