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国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黄宏嘉院士逝世

OFweek光通讯网 中字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上海大学教授黄宏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黄宏嘉是国内研究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长期从事微波与光纤传输研究,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他是我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最早研制出了中国的单模光纤,为我国微波技术及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出版的《微波原理》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被国际学界称作是一本“为中国人争气的书”。

▉ 少年立志,动荡中坚定科技报国之愿

1924年8月,黄宏嘉出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从小聪慧刻苦,中学时文理科成绩都十分优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黄宏嘉因接触到的新知识感到兴奋,认为理工科对自己有更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他选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电机系电讯专业。

1944年,在中、美、英盟军反攻缅北的关键时期,黄宏嘉正值大四下学期。虽还没有读完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也有同学从军牺牲的先例,但他还是决定提前毕业,弃笔从戎,踏上了抗击侵略的战场。

从军后,黄宏嘉被分配到缅北战区的新22师66团3营,担任中国远征军少校翻译官,在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坚持战斗了一年半,把部队战况、伤亡、损耗、给养情况翻译给美方,恪尽职守直至日本投降。

抗战胜利后,黄宏嘉复员到重庆,1948年远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得知要成立新中国的消息后,即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黄宏嘉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位与优厚的待遇,决定即刻返程报效祖国。

“我急于回国的唯一原因,我想,不是我爱美国少一点,而是我爱中国多一点。我爱中国的整个,不仅爱她的美德,而且甚至也爱她的贫困和不幸。”这是校方挽留他继续读博士学位,而他却给美国朋友沃汉夫妇写了上面这段话,然后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缓缓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天晚上,黄宏嘉在香港搭乘运煤火轮,冒着被国民党军舰袭击的危险,通过了台湾海峡前往天津。

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黄宏嘉回到祖国之后才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若是当时有比较现代化的通讯设施,他也许就能够在现场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也许就是这个缘故,黄宏嘉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现代信息的传播手段上——他主要从事微波与光纤研究。

 从零到一,国内最早的光纤通信系统

同那个时代所有从海外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回国后,黄宏嘉积极投身于工作中。

黄宏嘉是国内研究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将自己多年所学结合实验与思考整理、编写出来,尽己所能填补了学术与应用的空缺。

1964年,黄宏嘉呕心沥血的100万字的《微波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微波电子学专著,被国际微波理论研究界评价为一本“为中国人争气的书”。

谈起《微波原理》,黄宏嘉言语间却显得异常平淡:“我不认为它是很有分量的一个科学贡献,我自己独创的东西不多;而且当时因为贪大求全,我篇幅也写的比较大,有两卷。不过我当时只有三十几岁,我能写出当时那个,还是用了很大的苦功。”

▲《微波原理》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

黄宏嘉院士一生在物理学报、电子学报、数学学报等及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微波原理”、“耦合模理论”、“光波导科学”等是奠基性经典著作。黄宏嘉先后主持了数十项科研项目,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传输线在他主持下诞生。1981年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出版了他的《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论文选集。1984年,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耦合模理论》。1994年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种特种光纤。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重大贡献奖(个人奖),1982年获IEEE MTTS主题论文奖。198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予他记大功奖励,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个人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198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名),1994年获全美仪器学会杰出论著奖,1998年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鉴定会认可,登上《解放日报》(图源:《解放日报》)

2000年,一位记者问黄宏嘉:正研究的光纤通信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说:“说来也很简单,现在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把光纤光缆送到你我的家中。那时,我们坐在由光纤送来的电视、电话和计算机等多种信号跟前,才算是真正享受到多媒体给大家带来的福音。”

如今,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各种媒体设备带来的便利,藉由它们,我们能看到、听到更广阔而生动的世界。

尽管成果累累,但黄宏嘉从来不曾为个人荣誉所累,他说:“我是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实在的、忠实的、老实的,不是虚夸的、虚假的科学工作者,做一个纯粹的真正搞科学的科学工作者,这是我的目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