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光纤光缆在固定宽带领域应用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前瞻网
关注

中国光纤光缆产业主要上市公司:长飞光纤(601869)、亨通光电(600487)、烽火通信(600498)、中天科技(600522)、汉信光电(838128)、富通信息(000836)、特发信息(000070)等

本文核心数据:接入技术、光纤接入用户占比、千兆用户占比、发展前景

以太网技术为主流固定宽带接入技术之一

xDSL(特别是ADSL)、Cable  Modem、Ethernet为三种主流固定宽带接入技术体系。其中,xDSL技术在现有的铜质电话线路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及相应调制技术,即利用在模拟线路中加入或获取更多的数字数据的信号处理技术来获得高传输速率;Cable  Modem为在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FC)上实现的宽带接入技术;以太网技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该技术适用于任何光传输网络——光纤直接传输、SDH以及DWDM网络传输。目前,光纤以太网可以实现10Mbps、100Mbps以及1Gbps等标准以太网速度。以太网标准的不断推出促进其支持更高的比特速率与更远的传输距离,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为光纤光缆在固定宽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有力基础。

图表1:主流固定宽带接入技术体系介绍

2021年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94.1%

2020年,我国通信业积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城市的5G网络覆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提升,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网络提速步伐加快,千兆宽带服务推广不断推进。

截至2020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4.84亿户,2020年净增3427万户。截至2021年11月份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35亿户,比上年末净增5185万户。

图表2:2014-2021年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单位:亿户)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底,我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达56%,截至2021年6月,光纤接入用户规模达4.80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94.1%,较2020年12月提升0.2个百分点。

图表3:2015-2021年我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单位:%)

固定宽带千兆用户占比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国内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呈上升趋势。2019年底,1000Mbps以下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据大多数,占比达99.8%;2020年底,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据1.3%;截至2021年11月,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3386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746万户,约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6.3%。

xDSL技术中,ADSL理论上可达到上行1Mbps、下行8Mbps的数据传输率,实际由于电话线的耗损和离局端距离的增加,ADSL通常下行速率最高能到4Mbps。理论上,光纤带宽没有上限。《宽带中国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一体化的宽带网络,一批用户实现千兆接入”,电话线已无法满足带宽提升要求,实施全光网改造后,宽带带宽可超过1000Mbps。随着光纤光缆在固定宽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固定宽带千兆用户占比不断增长。

图表4:2019-2021年中国不同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单位:%)

注:图表中最内圈为2019年数据,最外圈为2021年1-11月数据。

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度有望显著提升

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支持千兆光网接入的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360万个,已经具备覆盖1.6亿户家庭的能力,覆盖范围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一。

2021年3月,工信部发布《“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1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2亿户家庭的能力,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5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1000万户(其中2021年前5个月中国千兆宽带用户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到2023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10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户。建成100个千兆城市,打造100个千兆行业虚拟专网标杆工程。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度有望显著提升。

图表5:《“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展目标(单位:亿,万个,万户)

目前,中国正持续加快发展包括宽带、5G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预计未来几年,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将成为重点。

       原文标题 : 一文带你看2022年光纤光缆在固定宽带领域应用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度有望显著提升【组图】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