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市场已经开始出现分化,但目前各国仍在继续提高芯片产能,芯片企业也纷纷制定扩产计划,各路资本的疯狂涌入,更加剧了市场对未来芯片产能过剩的担忧。
近日,话题#多款芯片价格雪崩#突然冲上微博热搜,话题主持人央视财经表示当前芯片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降价销售的情景:
一款意法半导体芯片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2021年市场报价一度上涨至3500元左右一个,2022年从高位下滑至600元左右一个,降价幅度超过80%;
而另一型号的芯片,在2021年价格维持在200元左右一个,目前售价仅为每个20元左右,只有最高价的十分之一。
其中,降幅最为明显的还要属消费电子领域芯片。今年以来,消费电子类控制芯片的市场价格也持续走低,从百元高位跌至两位数。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在面板用芯片、通信用芯片、模拟芯片等众多大类芯片中,价格降幅都不小。其中,大部分近两月内跌价超过20%,部分芯片降价超8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芯片降价潮并非平地起风波。早前,数据机构Gartner便对全球半导体市场走向作出预测: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增长速度仅为7.4%,低于上一季度预测的13.5%,并且远低于2021年的26.3%。
Gartner研究业务副总裁Richard Gordon认为,虽然芯片短缺正在得到缓解,但全球半导体市场正进入疲软期。这种颓势将持续至2023年末,届时半导体收入预计将下降2.5%。
供过于求引发芯片降价潮?
面对芯片降价潮来袭,有相关业界人士表示,今年大多数芯片价格呈现下降态势的原因主要是供过于求。“从供给看,我国加大国产芯片产能投入,在成熟工艺芯片领域促进了资本投资,芯片产能迅速释放。在新产能进入和旧产能扩产加持下,芯片供给能力大大加强。而从需求看,以消费电子为例,产品需求逐步趋于饱和再加上摩尔定律物理极限导致的芯片迭代速度下降在客观上共同造成了电子消费品需求下滑。”
供过于求的确存在,但相关人士同时也表示,芯片细分领域只是回归价格理性,并没有出现芯片过剩的局面,国内芯片产业依旧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芯片相关企业达41.6万余家;其中,2022年1-7月新增注册企业6.8万家,新增注册企业月平均增速达41.6%;从成立时间来看,26.8%的芯片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2020年到2024年,总计有25座8英寸与60座12英寸晶圆厂建成,总投资额将近一万亿元。这些晶圆厂建成后,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将提高近20%,12英寸产能提高将近50%。
所以,芯片价格下降对芯片企业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在国内反而有利于国产芯片开疆拓土,对内实现芯片国货替代,对外则积极推动成熟工艺芯片出海。
背靠“上升”产业,光芯片暂未“供过于求”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大数据时代基石的光芯片似乎并不会有“供过于求”的烦恼。
硅光芯片是基于硅晶圆开发出的光子集成芯片,在尺寸、速率、功耗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医疗检测、高阶计算、自动驾驶、国防等领域。
据相关数据机构Yole预测,全球硅光市场规模未来有望从2019年的4.8亿美元增长至2025 年的39.5亿美元,5年CAGR达52.4%。
随着高速信息时代概念的兴起,全球多家通信头部企业都将目光聚集到了光芯片上,英特尔和英伟达投资Ayar Labs,格芯推出新硅光子技术,新思科技则成立了OpenLight公司。
国内企业华为则通过收购英国集成光子研究中心CIP Technologies、比利时硅光技术开发商Caliopa,入股微源光子、纵慧芯光以及长光华芯,完善自身在光芯片领域的技术实力。
而在国产芯片制造方面,当前中际旭创已经开始在400G硅光模块和800G硅光模块中采用自研硅光芯片,中芯国际等也已经少量出货7nm工艺芯片,这是目前中国芯片产业能够触及的最高水平。
通信企业的持续推进使得硅光技术在数据中心、高性能数据交换、长距离互联、5G基础设施等光连接领域已经呈现较为成熟的应用体系。在光通信之外,硅光芯片未来几年内的增长点则将出现在激光雷达以及光子计算领域。背靠处于行业上升期的激光雷达产业,光芯片未来产能需求还将不断提升,国内企业若能抓住“集成光路”这个半导体领域60年一遇的“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光芯片产业也将有望成为我国新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