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三体计算星座"首批卫星 太空计算迈入新阶段

OFweek光通讯网 中字

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二星"方式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技术突破:从"天感地算"到"天感天算"
此次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12颗卫星互联后整体计算能力达5POPS,存储容量30TB。

卫星还搭载了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任务。

这一创新将改变传统"天感地算"模式,解决地面站资源有限、带宽不足等问题。

星座规划:千星规模构建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三体计算星座"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总算力达1000POPS。根据规划:

  • 2025年:完成超50颗卫星布局

  • 2027年前:建成100颗左右卫星规模

  • 远期目标:达到1000颗星规模

创新机制:多主体协同攻克技术难关
星座名称源于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寓意多主体协同创新。之江实验室联合国星宇航、氦星光联等企业,仅用9个月就完成了从立项到发射的全过程。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1. 星载智能计算机:算力提升10-100倍

  2. 星载高通量路由器:实现百G比特高速传输

  3. 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星座资源

  4. 天基模型: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

应用前景:推动空天产业变革
本次发射还搭载了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将开展伽马射线暴等天文观测。王坚院士指出,星座建设将拓展太空应用边界,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计算卫星带来的服务,对空天产业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星座组网推进,我国天基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完善,为地面应用提供更强支撑。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