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英伟达(NVIDIA)正与光子量子计算初创公司PsiQuantum进行深入洽谈,拟参与由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7.5亿美元(约54亿元人民币)融资轮。
这将是英伟达首次直接投资量子硬件,有望使PsiQuantum的估值接近60亿美元。
PsiQuantum致力于在2028年前打造一台拥有一百万量子比特的光子量子计算机,所用芯片由GlobalFoundries在商用规模的CMOS产线上制造。其近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的技术进展,进一步证实了其研发路径的可行性。
这项潜在投资,与英伟达更宏观的量子战略相呼应。该战略涵盖了量子模拟软件、混合系统框架以及多个公私合作研究计划,旨在应对传统计算在性能上日益接近瓶颈的挑战。
据多方消息,英伟达正在与PsiQuantum就投资事宜进行深入洽谈,这家初创公司专注于光子量子计算。如果交易达成,英伟达将正式加入由贝莱德主导的7.5亿美元融资轮中。这也意味着英伟达首次直接押注于硬件层面的量子比特,标志着其对量子计算领域的长期布局发生了重要转变。
据外媒报道,这笔融资可能将PsiQuantum的估值推高至近60亿美元,是其2021年D轮融资(4.5亿美元)时估值的两倍。对英伟达来说,此次传闻中的投资是其量子战略深化的一部分,补充了包括cuQuantum软件开发工具包、QODA混合系统框架,以及其于今年早些时候在波士顿新设立的量子研究实验室等一系列动作。
由布里斯托大学的物理学家创立的PsiQuantum,因其宏大的目标而备受关注——即在2028年前建成一台可容错的一百万量子比特光子量子计算机。该公司芯片由GlobalFoundries以标准的300毫米半导体工艺制造,这使得PsiQuantum成为业内唯一一家在商用CMOS产线制造光子量子比特的公司。据外媒报道,这一工艺通常用于手机和汽车芯片的生产,但也使PsiQuantum能够高效制造其光子集成电路——这正是其可扩展性主张的关键所在。
英伟达此举还将帮助其在“后经典计算”日益发展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毕竟随着摩尔定律接近物理极限,传统晶体管扩展所带来的性能提升正在逐步减缓。尽管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表示,实用化量子计算机可能仍需数十年,但公司在量子技术上的投入正在持续加码。此前,英伟达已悄然投资了量子灵感软件公司SandboxAQ,该公司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孵化项目。
英伟达之所以考虑投资PsiQuantum,也与后者在构建可行系统方面取得的技术突破密切相关。PsiQuantum近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2025年论文中指出,其已实现超低损耗的氮化硅波导,这在光子量子计算领域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公司在论文中展示了其光波导的传播损耗低于0.1分贝/厘米,这一性能极大地缓解了光子系统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随着光子在波导和组件中传播,保持量子比特相干性的难题。论文还详细介绍了一种模块化架构,可支持量子比特的生成、操控、网络互联以及测量等关键操作。
PsiQuantum同时也受益于多项由公共资金支持的计划。美国伊利诺伊州已承诺在芝加哥南区投入超过5亿美元打造一个量子园区,PsiQuantum将成为园区的核心入驻企业之一。该投资契合美国在新兴量子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应对来自中欧等地区竞争的国家战略。去年,澳大利亚宣布向PsiQuantum投入9.4亿澳元(约合6.17亿美元),用于在布里斯班建设全球首台具有商业可行性的量子计算机。
对于英伟达来说,这笔投资不仅是对量子技术的信心表态,更是在布局未来计算基础设施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体现。虽然图形处理器(GPU)仍是当今AI技术的主力引擎,但未来在优化计算、化学建模及安全通信等领域,量子加速器或将成为必需。英伟达此时押注PsiQuantum,既是前瞻性策略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帮助其在进入量子计算时代后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即便这与黄仁勋曾预测的量子技术成熟时间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