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华信全球化经营布局:并购开创道路

C114 岳明 中字

  说起上海贝尔,在中国通信产业界可谓无人不晓,但说起上海贝尔背后的中方股东——中国华信邮电经济开发中心(简称“中国华信”),却不为人熟知。

  然而,就在今年的“十一”国庆,中国华信却跃然于聚光灯台前,以2.02亿欧元的对价顺利完成对阿尔卡特朗讯企业通信业务的收购。看似突然举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收购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中国华信又将布出一个怎样的棋局?

  节后,C114中国通信网编辑对中国华信常务副总经理马杰和副总经理刘钧进行了独家专访,逐步揭开了中国华信的神秘面纱。

  新型国企,全球使命

  当笔者走进中国华信位于金融街的办公区,跟富丽堂皇的央企总部大楼形成了很大差别,紧凑开放别致的办公环境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管理着几百亿的总资产,但只有几十来号人,拥有不同的行业背景,既有来自国企的,也有来自民企和外企的。”马杰说着,指了指身边的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凌慧,“这位就是外资投行出身的,也完全融入到了我们这个‘国企’中。”

  成立于1993年,中国华信是原邮电部直属企业;2000年,被划归中国电信集团;2011年,国资委将中国华信股权划转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作为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对外合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投资运作平台,中国华信孕育和发展了上海贝尔和长飞等知名企业。二者都是各自领域内最早的一批中外合资企业,自成立至今,不仅成功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和资本,而且也积累了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在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过程中,坚持鼓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创新,曾经引领了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

  而在如今产业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华信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和资本资源,以全球的视野,结合自身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能力,打造一个具备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信息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的使命。”马杰非常自信的说道。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中国华信展开了积极布局。按照华信的战略规划,未来将打造电信系统设备、光纤通信、系统软件与服务、企业通信和移动互联网五大业务板块。前三块主要涉及传统电信运营商市场,中国华信已经拥有相当不错的市场地位,并在业务上形成了良好的海外布局;在企业通信市场,将会面向更多的行业,在新技术浪潮的驱动下发展业务布局,并通过海外并购进一步实现全球产业布局,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华信进入企业通信市场是自然的,也是实现全球化所必须的。但时间不等人啊,自己搭班子从头干起是来不及的,既然有阿朗企业通信这么合适的标的,我们当然不会错过。”马杰说,“就算没有阿朗企业通信,我们也会继续在全球范围找寻合适的业务收购或者合作。”由此可见,进入企业通信市场,对于中国华信来讲是志在必得。

  天作之合,战略布局

  中国华信选择收购阿朗企业通信业务却也绝非是偶然。“在确定进入企业通信市场之后,我们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很多标的,并参与了部分标的的投标,但整体看下来,阿朗企业通信是进入企业网业务最合适的选择。”直接负责此次收购的刘钧说,“通过上海贝尔的多年运作,我们对阿朗非常了解,阿朗对我们也非常熟悉,这就避免了很多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冲突。”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华信得到了非常关键的战略性资产。“我们得到了企业IP通信和网络设备这两条非常完整的产品线,同时也拿到了相关的知识产权资产,承接了其位于全球的五大研发中心;在市场销售层面,我们完整对接了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家全球合作伙伴;也保持了高层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可以说是站上了很高的一个起点。”

  与电信级市场一样,企业级网络设备市场也是高手林立,业界前两名更是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全球份额,中国华信虽然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但注定这将不是坦途。

  对此,马杰认为,“从市场维度来看,企业网市场足够大,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增长中,用户需求也体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容得下更多的产品与厂商;而且在SDN、云计算、移动互联的新技术新趋势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从历史维度来看,现在的企业网市场格局与2000年左右的通信设备市场格局类似,中国企业的机会就放在那里,我们有信心假以时日做到全球行业前五甚至是前三。”

  中国华信独特的战略定位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优势:与国内厂商相比,中国华信在全球化运作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全球化能力,包括团队执行、企业文化管理、国际化运作体系建设等,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压强投入就能换来的,而是来自于长期积累;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华信更加重视本土化,更能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打造竞争实力。全球化运作的成功取决于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资源,与本土团队、客户、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真正实现“本土化即全球化”的发展模式。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