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华信全球化经营布局:并购开创道路

C114 岳明 中字

  开创第三条全球化道路

  从规模上来看,这并不是一起非常显眼的生意,关注度远不及岁末年初之际联想公司的两起跨国大采购(分别收购摩托罗拉手机和IBM x86服务器);但它却走出了民族企业的另外一条国际化道路。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信息通信领域,我国民族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华为、联想和中国华信为代表的三条国际化道路。华为依靠的是艰苦奋斗自主研发,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厂商;联想依靠的是金元铺路业务整合,目前已经在智能手机、PC和工业标准服务器三大领域确立了规模优势;而中国华信走的则是通过产业控股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产业资源和资本资源,进行全球业务布局和整合。

  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中国资本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资源整合中来也是必然的;中国同时也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丰富的产业链。“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处在这个时代,只要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产业资源和资本资源,就能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马杰说。

  打铁尚需自身硬,资源只是其中一方面,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战略和全球化的经营能力,才是决定全球化道路能否走得通的关键,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软实力”。此次并购在政府审批、欧洲工会谈判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这再一次证明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对于各国当地文化、法律、商业规则的熟悉与了解,是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你要想让他们认可放行此次收购,就应当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游戏规则,讲共通的商业语言。”刘钧说。

  后记:轻描不淡写

  在与马杰和刘钧的对话中,他们对于收购成功的喜悦有些轻描淡写,但其中的辛酸烦恼却是刻骨铭心。

  2013年7月29日,收购项目正式立项,马杰和刘钧也就开启了他们的“飞人模式”,在北京、巴黎和美国之间来回奔波。今年1月30日除夕那天,在就排他性谈判达成协议后,两人搭上从巴黎飞北京的航班,赶着回家与家人团聚。2月4日大年初五,是中国传统迎财神的日子,子夜时分,刘钧仍在与巴黎开电话会议,但外面已是鞭炮齐鸣,室内几乎听不清对方的声音,于是他向对方提了个罕见的提议,“要不我们一个小时之后再开会,我现在得去接财神了。”“有时候实在是谈不下去了,”刘钧说,“但事情总是在最后时刻迎来转机,2月6日(正月初七),我们终于赢得了排他性谈判。”

  5月29日,华信与阿朗正式签署了资产与股权转让协议,马杰他们距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当时心里还是没底,因为还没有通过相关国家政府的审批。”直到7月11日,此收购案正式通过了美国的CFIUS审批,马杰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8月18日是个很吉利的数字,收购案获得了中国国家发改委项目备案证书;9月30日完成项目的全面交割,10月1日,中国华信正式对外宣布完成收购。

  没有红地毯,没有庆功宴,但马杰、刘钧他们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