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G研发提速 爱立信或领跑5G时代

C114 中字

  4G LTE在全球遍地开花的同时,面向2020年及未来商用的5G也已经在研发方面开始提速。憧憬着万物互联的新时代,5G也被寄予了更多期待。

  对此,在“201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期间,爱立信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常刚在接受专访时表示,5G不仅仅是移动通信产业本身的技术,未来5G的出发点和以后的立足点更多的是如何能够更好的支撑整个社会发展以及网络社会的形成。“5G时代的竞争,不再是一个单一厂商在原有的单一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的比拼,而是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如何能够更好、更广泛的合作,更有针对性的洞察一些行业发展或社会发展中的用户痛点,通过未来5G的技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解决。”

  爱立信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 常刚

  5G = LTE持续演进+新技术

  与4G相比,5G的数字化目标更高。爱立信认为,5G时代,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5G将提供10Gbps至1000Gbps的速率,是目前的10-100倍;单位面积或单用户移动数据将增加1000倍;互连终端设备数量将增加10到100倍;低功耗大型通信设备的电池使用寿命将延长10倍,传感器等终端设备的电池使用寿命将达到10年;支持超快速响应应用,如“触觉互联网”,实现低于5微秒内端到端时延,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单位面积成本和能耗不高于当前蜂窝系统。

  从5G标准化时间表上来看,5G的标准化进程将从2016年初开始;2018年会有一个初步的5G标准出炉;而第二阶段相对完整的5G技术规范和标准稿将在2019年年底完成,届时3GPP将把5G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交给ITU,一般情况下ITU将会认可其作为IMT-2020技术规范;到2020年,5G将进入到商用部署阶段。

  可见,虽然5G标准的推出尚需时日,但业界对于5G已经达成一些共识,5G系统将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用。对于未来5G的潜在关键技术,业界普遍认为,超密集组网、大规模天线阵列、非正交传输、高频段通信、C-RAN、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内容分发网络(CDN)等均被认为是5G时代的潜在关键技术。

  而在此之前,现有LTE技术的持续演进也将成为5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刚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LTE技术的持续演进也将会逐渐成为5G网络的一部分。一方面,LTE技术本身的发展会在技术和综合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另外一方面,在5G部署初期,下一代无线技术的数据平面是其自己共用的,但是信令层面可能会利用LTE的演进网络的能力去做支持。因此,LTE演进下一步的方向将与5G创新的无线技术有比较好的融合,一同构成5G。

  据了解,在包括TDD和FDD在内的LTE技术的持续演进方面,爱立信一直都在积极地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并处于领先位置。在201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爱立信展示了在同一基带和两个创新的爱立信点系统上实现LTE FDD 20MHz频谱及TD-LTE 20MHz频谱的载波聚合;展示了业界首个结合256QAM调制解调技术的TD-LTE下行三载波聚合技术,展示采用预商用产品,可达TDD下行理论峰值426Mbps;此外,爱立信还与高通科技公司(美国高通公司旗下子公司)合作演示LTE-U技术,双方将一段20MHz授权频段单元和一段在5GHz未授权频段上的20MHz频段单元载波聚合在一起,使用高通X12 LTE调制解调器和骁龙820处理器,在空口上实现了300Mbps的下载峰值,为促进该技术实现商用提速,而LTE-U也是LTE-A技术之一,可以提高移动数据速率,通过统一的网络减少拥塞,惠及所有无线网络用户。而这些LTE技术的持续演进和创新,将大幅提升运营商的应用覆盖效果,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网络切片是趋势:三大特性满足不同需求

  可以预见,LTE的持续演进再加上许多创新无线技术一共构成的5G网络,未来将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新体验。届时,移动宽带、多媒体通信、机器类通信(MTC)、远程机械、智能运输系统(ITS)、人与物联网的交互等将成为5G时代的主要用例。

  当然,并非所有未来的用例都要求网络速度超快、超智能并拥有支持各种类型终端设备的能力。相反,5G网络将以灵活的方式构建,运营商可以对速率、容量以及覆盖率等网络性能指标进行自由灵活组合,从而满足各个用例的具体要求。

  但是,传统的蜂窝网和“一刀切”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5G时代各行各业对网络的不同需求。爱立信认为,在未来的5G系统中,网络将被进一步抽象为“网络切片”,这样才能够支持成千上万的用例、众多的用户类型和各种应用的使用。5G网络切片,主要是基于虚拟化演进分组核心网(vEPC),将为运营商带来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并快速满足新型应用需求的新服务。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