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信:聚焦大数据能力变现 多管齐下营销良性生态圈

C114 中字

  “大数据2.0”时代,整个ICT业界均聚焦于如何做好数据经营、释放数据中蕴含的价值。而作为基础运营商,拥有庞大网络和丰富数据资源的中国电信,正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打造面向市场和客户的大数据业务产品体系,并广泛与开发者合作以营造一个共赢的良性生态环境。

  就在上周四,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下称“上海电信”)与尼尔森携手在沪上举行大数据智慧峰会,推出创新性尖端大数据解决方案“流量优拓”。这标志其在大数据能力变现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为后续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大数据是运营商可以预期的新‘蓝海’。中国电信已经在大数据领域形成了一定能力,我们愿意将这些能力开放出来,与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推动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上海电信新兴业务运营管理部总经理金剑锋说。他表示,中国电信集团总部正在汇聚、整合各省公司的数据,未来有望实现十亿级的大数据收入规模。

  中国电信的大数据蓝图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的广泛应用,将带来社会管理、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驱动智能化的新工业革命和传统行业升级。

  对运营商而言,“互联网+”和大数据也已成为在数字经济大潮下摆脱“被管道化”尴尬境地、巩固强化产业链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关键契机。

  “中国电信期望成为产业生态圈的营造者和大数据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充分发挥基础设施能力、关键业务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等核心优势,为包括政府、零售企业、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等各大行业客户提供优质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金剑锋表示。

  基于长期的网络运营、海量的用户累积、丰富的行业应用,中国电信积累了广泛、专业、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发展大数据业务汇聚了深厚的数据资产,同时亦形成了专业化的数据汇聚能力、价值挖掘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业务运营能力。

  中国电信大数据覆盖了全网1.7亿固网宽带用户、1.4亿固定电话用户、1.9亿移动网络用户、3000万IPTV用户以及120万台IDC服务器,数据类型亦相当丰富,包括固网/移动网用户行为数据、信令位置数据、CRM数据、终端数据、电信业务数据等十大类。

  金剑锋介绍说,上海电信将大数据能力视为核心资产,未来将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发展大数据——对内形成全流程整合、数据驱动的运营支撑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对外形成可规模化复制推广的标准大数据应用产品,实现大数据能力变现,提升公司收入。

  “流量优拓”:大数据能力变现实践

  在全球数据高地上海,中国电信通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从平台到产品的完备大数据服务体系。

  平台能力上,上海电信大数据存储处理平台集群包含370个数据节点,存储容量2.6PB,日均数据增量3TB。产品方面,上海电信通过聚合位置数据,提供特定区域人口密度监测、人群特征分析等服务,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为公共及政府部门提供市政建设创新解决方案;基于消费者的人群特征、消费偏好提供销售咨询服务;通过大数据风险标签服务,助力金融机构开展智慧征信;基于人口自然属性,提供征信校验、高值客户筛选以及风控预警等服务。

  与尼尔森携手推出“流量优拓”,则是其大数据能力变现上的重大突破:“上海电信的数据资产以往主要用于自己内部提升运营效率和政府部门公共项目,缺乏消费品行业的大数据深度应用实践,和尼尔森此次的合作补齐了这块短板,具有标杆意义。”

  “流量优拓”可以借助中国电信数亿用户的线上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型,提供不同品牌消费者的群体特征、购买路径及线上表现等信息,最终帮助品牌商优化媒体投放、还原购物决策、归因销售贡献、预估产品销量,解决各种面对的问题。

  “中国电信拥有地域、网络、用户方面的海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同源数据,对于品牌商来说非常有价值。尼尔森懂得品牌商要什么,可以将他们的问题通过海量数据中抽取出来提供回答。双方的合作是数据、服务、智慧的结合。”尼尔森方面表示,上海电信专业化的数据汇聚与计算能力,对深度挖掘大数据中蕴藏的价值、深度定制面向各行业的差异化服务至关重要。

  “用户隐私安全是大数据业务的前提,我们所有的原始数据均经过脱敏处理,且只能在电信大数据平台分析处理,输出数据与具体用户无法关联。没有经过用户授权,我们不会对外输出和提供用户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设备安装地址、用户位置等涉及用户隐私的原始数据。”金剑锋对C114强调说,上海电信对用户信息保护高度重视,采用最优化方法从数据的产生、处理、建模、产品输出等全过程保障隐私及数据安全,以最高保护级别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杜绝用户信息泄露风险。此外,还对合作方进行考察,保证优先与可信赖的伙伴进行合作。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