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限量套餐虽推高了用户DOU,但也加速了运营商的管道化
运营商正积极并努力向流量经营转型,从逻辑上看,推高用户DOU也是应有之事和必然选择。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看,全国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从2016年底的1.06GB,经过一年的时间,增长到2017年年底的2.69GB,然后经过八个月的时间再增长到2018年8月底的4.85GB。这三个阶段的数据实际上也反映了4G发展的不同阶段。2016年是4G用户的快速普及期,彼此4G用户和渗透率都出现了高速增长,彼时运营商提供的流量套餐还是定量而且单价也较高。2016年年底中国联通推出了以“腾讯王卡”为代表的互联网定向不限量套餐,但是当时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并未跟进推出类似产品,中国联通自己的推广力度也非常有限。“腾讯王卡”,在2017年8月中国联通混改后加速落地,中国电信也快速跟进,之后中国移动也被迫加入不限量竞争行列。可以说2017年8月之2018年3月,是不限量套餐的普及期。之后从今年4月份开始,各种不限量套餐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不但种类多,而且持续增量降价。从而点燃了用户流量需求,出现了流量总量和用户DOU的暴增。
运营商的优势在于通信管道,劣势在于缺乏内容。今年4月份之后,三大运营商都加大与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争相推出以各种内容权益为亮点的以阿里宝卡、百度圣卡为代表的冠名不限量套餐卡。运营商+BATJ等互联网大佬之间的合作,看似是相互支持、相互得利的双赢模式。实际上这种模式一直在加速运营商的管道化,而且是持续加速贬值的管道化。从而有为以BATJ等互联网企业做嫁衣的嫌疑。这样的结论可以从持续背离并且开口不断扩大的流量量收剪刀差图表中明确的看出;也可以从运营商的用户ARPU和DOU之间的数值对比中得出。用户DOU越来越高,用户ARPU却越来越低,正如有网友留言中所说“运营商正在向BAT等互联网公司输送消灭自己的子弹”。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到底是多少呢?曾经有运营商高层推断说是4G用户ARPU值在50元左右时,用户DOU和ARPU之间会有平衡。如果果真如此,那么运营商的4G用户ARPU或许还将下降。另外,因为流量收入对营收的贡献不足,运营商的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出现持续下滑。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运营商的无奈,毕竟不掌握内容资源,毕竟有监管层持续强力推行的提速降费要求,毕竟不限量的“黑天鹅”出现后,谁不跟进,谁就会被市场和用户淘汰。所以,即便有被加速贬值管道化的趋势,运营商暂时也无力反抗。或许中国移动持续打造以咪咕为代表的自有内容资源的尝试和努力,值得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学习。当然学习中国移动大搞内容,也并非必须另起炉灶,三大运营商完全可以合伙搞,从而冲破BATJ等互联网大佬的封锁并获得成功。另外,运营商还面临5G和NB的大规模建设需求,其建设资金的有限性客观上也迫使运营商之间需要重新定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封闭不应该成为运营商的唯一选择,毕竟运营商之间最大的资源,也就是铁塔资源都已经共享了,那么开放合作共同打造内容资源也应该是可以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