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紫光并购华三控股权:一场三方折腾的买卖

C114 中字

  据报道,惠普出售华三51%股权的动作有了结果,接盘者是清华紫光,这意味着交易成行后,华三控制权将转移到国产厂商手中,而这也将是命途坎坷的H3C又一次变更东家。

  或许天意如此,至于是换三次(H3C),还是换四次(H4C)貌似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反正都已经差不多习惯了,但这次更换控股股东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为了让这场夹带了不少私活的并购顺利成行,惠普对华三管理层做了很大调整,人来人往之间,筹光交错之间,义愤填膺之间,登高呐喊之间,华三还是那个华三吗?

  为什么要卖

  至于惠普为什么要卖,这方面的分析和报道已经很多了,主要原因总结下来,无外乎几点。

  首先,惠普有点缺钱。

  在惠特曼执掌惠普之后,除了来回折腾和大幅裁员之外,惠普并没有找到脱困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惠普之道”已经完全不见踪影。

  惠特曼要进一步的整合惠普,包括裁员优化也好,并购新的企业也好,都需要资金支持,出售华三的部分股权,可以换来大量的现金。当年的收购,只花了27亿美元,怎么算都是个赚钱的生意。

  其次,惠普要在示好中国的同时,还有些劣质资产需要处理。

  由于受到斯诺登事件的影响,国外的IT巨头在国内的日子并不好过。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中国本土市场,真正的和中国市场血脉相依,不同的厂商思路不同。但找一家国资背景的企业进行合作是个比较通行的办法,比如英特尔就出资15亿美元入股了紫光,间接进入了澎湃增长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得益于现网(特别是政府的12金工程)中庞大的产品存量,华三是必须要实现国有化的;对于惠普而言,出售华三部分股权,既能示好中国政府,还能顺带着夹些私活,把半死不活的x86服务器产品一道甩手。

  再次,华三有点没落。虽然我个人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的确是个事实。

  遥想当年,08/09年的华三达到了巅峰,在企业网市场上直逼思科;在存储/视频监控/安全等细分市场上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果没有当时的那场并购,华三说不准在这些领域都走到了行业前列。

  但并入惠普体系之后,华三的这些细分领域都陆续被剥离,仅保留了核心的网络产品。这些动作带来了很坏的结果,华三整体收入开始下降,好几年都没有缓过神来;高管团队(张鹏国、李治、王兵、王巍)陆续有人出走,而且都是带着团队,而这些人正是华三的价值所在。特别是在郑树生离职之后,华三的研发和市场两大体系开始出现了部分脱节,特别是在研发路标和市场需求的耦合上,这都给后来的变化埋下了引线。

  这些可以看做是内因,外部因素在华三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那就是斯诺登事件所引发的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大考。在这场运动中,华三的身份非常尴尬:它的主要用户群体都在国内,而且政府/金融/高校/电信等群体占了很大比重,而这个客户群对于安全事件非常敏感。从目前的一些数据来看,华三虽然保持着国内企业网市场头名的位置,但却开始面临华为、锐捷等企业的强力挑战。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